當(dāng)晚,朱萬侍的長兄——朱萬化,領(lǐng)家眷盛情款待李仙侶。
朱萬化年過四十,為金華府中幕僚。聽朱萬化所言,朱父名為朱大典,官至右僉都御史(正二品)兼山東巡撫,常年在外平息叛軍,帳下有吳三桂、劉良佐兩位偏將,好是威風(fēng)。因常得罪朝中大官,朝不保夕,故將兒女托付在金華老家。
言畢,餐桌八婺名菜輪流上桌。
第一道菜是金華扎肉。李仙侶細觀之,見其色澤紅潤;嘗之,肉質(zhì)酥爛,汁稠味濃,油而不膩。他對其贊不絕口,便問何法所做?朱萬侍答之。此菜采用兩頭烏豬種,精多肥少,肉皮細嫩;又用壽生酒燜肉,用酒代水再加冰糖進行燜制,以保豬肉鮮嫩入味。經(jīng)歷代廚師沿襲和改良,流傳至今。
相傳朱元璋打天下之時,以紅燒兩頭烏配銅鍋飯,為行軍將士飲食之便。此吃法最早源于永康銅匠,趁燒銅打鐵之時,順便把飯和肉都一起放入銅鍋在火上一并煮了,簡單又美味。
第二道菜是蘿卜肉圓。霧氣散去,在蒸籠里整齊擺放的蘿卜肉圓露出豐滿體態(tài),蘿卜與肉的氣味蒸騰而出。這讓李仙侶回想起,父親在世時的溫馨場面。
相傳金華山盤前村一帶,原產(chǎn)有鮮美爽口的白蘿卜,有一年外來的一條惡龍呼風(fēng)喚雨引起山洪暴雨,把山上的肥土都刮盡沖走。村民們種下蘿卜后,蘿卜再也不會變大,并且又干又癟又多筋,無法入口。金華山赤松宮黃初平得知此事后,用“吹灰成土”術(shù),把香灰引來肥育土壤,鋪及整個山坡谷地,讓村民繼續(xù)種蘿卜。從此,種下的所有蘿卜不僅白凈光滑,肉質(zhì)細密,還脆嫩多汁,鮮甜可口。為感謝黃初平賜方施法教村民種蘿卜之恩,金華一帶城鄉(xiāng)百姓都有用金華山蘿卜做蘿卜肉圓來慶祝節(jié)日的飲食習(xí)俗。
第三道菜是金華胴骨煲。兩位家丁一前一后進場,前者將一只爐火燒得通紅的煤爐,置于餐桌中間的圓洞中,后者將一只胴骨煲架在煤爐上。煲內(nèi)的湯不一會兒便翻滾起來,千張,筍干,豆芽在沸騰的湯水中翩翩起舞,似乎正接受的胴骨檢閱,而漂浮在上頭的紅棗、枸杞、香蔥則隨著乳白的湯汁上竄下跳。金華的風(fēng)味小吃以“煲”最為著名,而胴骨煲又是“煲”中精品。
李仙侶小心舀起一碗湯,噘起嘴唇輕輕吹拂,一股淡淡的清香頓時漫開來。信手從煲中撈起一條長千張,似乎比豆腐絲更厚實,滲入的鮮湯更多,入口鮮咸綿軟。最好的胴骨是兩頭烏的后腿骨,骨味自然更甘香。
第四道菜是東陽土雞煲。泥瓦罐端上來,家丁撕開上面那層薄薄的錫紙。香氣滿溢的瞬間,李仙侶手中的筷子便不聽使喚了,輕輕觸動,整只雞如花般綻放。咬一口不嫩不老的雞肉,喝一口泛著油花的雞湯,一股醇香留在口中,久久不散。
第五道菜是大仙素包。其主料是“大仙菜”(落湯青)。相傳晉代蘭溪瘟疫盛行,黃初平種了許多菜,用治病救人后的藥渣作肥料。菜生長迅速,采之不盡。全城百姓皆食之,病速愈。為感念黃初平恩情,蘭溪人遂將這種菜,命名為“大仙菜”。
將清香糯軟的“大仙菜”洗凈切碎,配上有名的蘭溪青大豆做的農(nóng)家鹽鹵豆腐干,再加入新鮮的冬筍、豬肉,裹上薄如蟬翼的蘭溪豆腐皮,再細細地捏成一吊吊銅錢的長條狀。當(dāng)油鍋里“銅錢包”炸到兩面金黃,便可起鍋。李仙侶雖為蘭溪人,卻從未吃過如此松脆可口的素包。
第六道菜是蘭溪風(fēng)肉。殺豬一口,斬成八塊,每塊炒鹽四錢,細細揉擦,使之無微不到。然后高掛有風(fēng)無日處。偶有蟲蝕,以香油涂之。蘭溪轉(zhuǎn)輪巖山麓下最優(yōu)質(zhì)的風(fēng)肉。和別處風(fēng)肉不同,精選蘭溪花豬肉,風(fēng)干時,并不需用鹽腌制。夏季東南風(fēng),被金華山陽擋;冬季西北風(fēng),被龍門山陽擋,余風(fēng)經(jīng)冠山進入轉(zhuǎn)輪巖,再次被金華山攔截,使之在墩頭盆地回旋。長風(fēng),使得山腳下懸掛于屋檐風(fēng)肉長久不壞。此為山風(fēng)、陽光和時間共同造就的美味。
此物常以進貢。相傳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前,曾轉(zhuǎn)戰(zhàn)轉(zhuǎn)輪巖一帶,對風(fēng)肉贊不絕口,稱帝后就把它作為貢品。“糖蘸風(fēng)肉”為宮廷御宴之珍品,后宮貴妃尤其愛之,爭相食用……
隨后,浦江牛蹄煲、艾糕、東河肉餅、煙熏豆腐干、蘭溪蜜棗糕、養(yǎng)生野豬肚、蘭溪三兩半燉雞、湯溪蔥花肉、的卜等菜陸續(xù)就位。
李仙侶逐一品嘗后,對每道菜都贊不絕口。他對美食頗有研究,語出美食之道:“蔬食之美在鮮,鮮為至味;谷食之美在一,一則少害;肉食之美在補,補益貴精?!?p> “謫凡兄弟的美食理念,源于老子美學(xué)觀念?!敝烊f化稱贊道:“引東坡論‘寧可食無肉,不可居無價。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。’”
“老子也談美食乎?”李仙侶問道。
“孔子、老子之流皆談美食矣!老莊持戒、食素、養(yǎng)生;孔孟仁心、遠庖廚。凡與人有功的牲畜應(yīng)盡量不殺、忌食,飛禽走獸等須慎用?!敝烊f化撫須道:“民以食為天。儒道皆以民生作為普學(xué)大計?!?p> 李仙侶頷首,右手持箸夾菜,左手持胴骨,道:“今日在朱府盡享天下美味。素宜白水,葷宜肥豬。論蔬食之美者,曰清,曰潔,曰芳馥,曰松脆而己矣。不知其至美所在,能居肉食之上者,只在一字之鮮。”
“素食之鮮,為百席之首矣!明日上山,路過智者寺,謫凡兄弟可享素餐矣!”朱萬化為李仙侶倒上壽生酒,小酌一番。
酒過半晌,李仙侶借酒勁吟詩。
朱萬化亦是一位喜好吟詩作對之人,與李仙侶一見如故,對他大為贊賞。李仙侶對朱萬化以兄長相稱。
第二天清晨,朱萬化早已為兩人備好上路盤纏。五經(jīng)童子李仙侶和御史公子朱萬侍踏上游學(xué)金華山之路途。未到晌午,朱家馬車已經(jīng)羅店鎮(zhèn),至金華山南麓。山關(guān)之下,赫然為一座巍峨雄偉寺廟,占地約三百余畝,煞是壯觀,曰智者寺。
茲地曾棲菩薩僧,旃檀樓殿瀑奔騰。
因知勝景終難到,問著人來悉不曾。
斜谷暗藏千載雪,薄嵐常翳一龕燈。
多慚不及當(dāng)時海,又下嵯峨一萬層。
——唐·貫休《游金華山禪院》
據(jù)說寺中僧人不多不少剛好一百單八,其中,有年輕武僧三十六人,依次為天魁、天罡、天機、天閑等人,組成陰陽兩極十八羅漢陣,兩陣互為犄角之勢,借三十六天罡之說,合陣為三十六天罡陣。
“御史公子親臨鄙寺,相現(xiàn)和尚有失遠迎。”光頭中年和尚身著袈裟,雙手合十鞠躬,對馬車彬彬有禮。
“有勞相現(xiàn)師父!”朱萬侍先下車,顯官宦之威。
李仙侶亦隨之下車,卻被眼前陣勢所鎮(zhèn)住。唯見道路兩邊排滿接駕武僧,不多不少剛好三十六人,手持念珠整整齊齊,想必這就是三十六天罡陣。此般接待盛景,為李仙侶此生未遇。
“微薄之力,不足掛齒。齋飯已備好,請兩位大人入寺用餐?!毕喱F(xiàn)和尚鞠躬引客入內(nèi)。
李仙侶緊隨朱萬侍身后,向相現(xiàn)和尚鞠躬回禮。相現(xiàn)和尚見李仙侶是首次光臨,便向他口述智者寺之前世今生。
“該寺又名智者廣福禪寺、智者圣壽禪寺,俗稱北山禪院或北山禪寺,得‘智者國師’創(chuàng)寺,而一舉成為江南名剎。”
李仙侶興致油然而生,問道:“智者國師為何人?”
“南朝梁代樓約法師。”相現(xiàn)和尚娓娓道來:
樓約因其母夢吞金像而生,降生時身白如雪,因名靈璨。兒時聚沙為佛塔,壘石為高座。七歲時,樓約便能制絲織品,但不食魚肉類腥膻之物?!?p> 南朝宋明帝泰始四年(468),樓約十七歲剪發(fā)于上虞東山寺出家為僧。南朝齊昌隆元年(494),樓約隨新上任的東陽郡(郡治在金華)太守沈約,同到金華,游金華赤松澗(黃初平修煉之地),經(jīng)年斷谷,結(jié)庵北山以局。
梁天監(jiān)十一年(512),樓約時已五十一歲,為梁武帝召至京城,為其受菩薩戒,梁武帝“延約于內(nèi)殿,請見化身”,唯見樓約雙目微閉,雙掌合十,人已不見。梁武帝以目四下搜索,見樓約不知何時已身入龍案上的一小小玻璃瓶中“成五彩云臺,結(jié)跏趺坐”。武帝見后驚訝不已,欲再看時,瓶中的樓約法師已然不見,不知何時出瓶立在他的面前。樓約對梁武帝說:“貧道入澡瓶,弗使外人知?!绷何涞垡姌羌s佛法精深,敬佩有加,“于是親執(zhí)弟子禮”,敕封樓約為“智者國師”。
樓約辭還金華,一日行至芙蓉峰西麓谷口,倏見北邊滾鐘山一帶數(shù)道白氣沖天而起,便驚喜道:“慈地三寶當(dāng)興!”于是,向梁武帝奏請建寺。梁普通七年(526),梁武帝敕建智者寺。
言至此,三人已走過寺內(nèi)石橋,三十六位武僧依次散開,整齊排列在左右兩邊廊道。李仙侶對寺內(nèi)風(fēng)景煞是好奇,人造景觀規(guī)模之浩大,見所未見。
“謫凡兄,這廟后山坡上,便是樓約大師舍利塔,刻有《智者約法師碑銘》。樓約大師圓寂于梁大同元年(535),碑銘是東陽郡太守王揖之子王筠為他寫的。”
“御史公子好記性?。 毕喱F(xiàn)和尚稱贊道:“本寺宏剎雄立金華山后,得歷代官方乃至朝廷的呵護和垂青。唐代,增建祝圣放生池、草堂、雙清堂、雷音寺等設(shè)施。宋太宗淳化年間,得御書共一百二十卷。萬歷十年(1582),寺院乃受金華知縣汪可受主持重修?!?p> “家父常帶我來此觀摩歷代文人雅士著作。唐代吳道子,在游寺后成畫《童真觀音像》《釋迦牟尼像》《世友(勢友)像》。南宋陸游,撰《重修智者廣福禪寺記》《與僧仲幾八札》,均刻石勒碑。待飯后隨謫凡兄一同觀摩?!敝烊f侍對此處已熟門熟路,指引李仙侶進客堂用餐。
客堂匾額上書“靈源勝地”四字,落款為南宋王埜。墻上又掛一詩,為宋代謝翱作書,曰:“流水北山北,芙蓉峰影長。看花春到寺,數(shù)竹午過廊。崖石侵衣壁,山云沐發(fā)香。老僧呈佛骨,看畢下胡床?!?p> 再往屋內(nèi)走,首首贊美智者寺之詩詞,如亂花映入眼簾。宋·喻良能作詞曰“潦收池凈見魚行,木落山空鳥語鳴”;宋·蘇簡作詩曰“佛剎在山麓,清凈非人間。三峰聳而秀,一水清以環(huán)”;元·許謙作詩曰“白云千載寺,黃葉四山秋。地勝樓臺接,林深虎豹游。”
寺中飲食皆需止語,以享素食之鮮。飯后,李仙侶大談飲食與養(yǎng)生。
“止食一物,乃長生久視之道也。人則不幸而為精腆所誤,多食一物,多受一物之損傷,少靜一時,少安一時之淡泊。其疾病之生,死亡之速,皆飲食太繁,嗜欲過度之所致也。”李仙侶道出簡單飲食,是長壽養(yǎng)生之基本。
和尚應(yīng)和道:“饌之美,在于清淡,清則近醇,淡則存真。味濃則真味常為他物所奪,失其本性。五味清淡,可使人神爽、氣清、胃暢、少病。五味之于五臟各有所宜。
“油膩能堵塞心竅,竊門既堵,以何來聰明才智?”朱萬侍亦示認同。
“兩位大人何以明知這些道理?”相現(xiàn)和尚問道。
李仙侶答道:“我暢讀四書五經(jīng),孔子說,時時要從生活常識中悟出處事之道。以椿頭之味雖香而淡,不若蔥、蒜、韭之氣甚而濃。濃則為時所爭尚,甘受其穢而不辭;淡則為世所共遺,自薦其香而弗受。吾于飲食一道,悟善身處世之難?!?p> 李仙侶繼而以蔬菜論人情人性,如韭芽,清香是其孩提之心之未變也;蘿卜,生則臭,熟則不臭,是以初見似小人,而卒為君子者等也……
“謫凡大人可真謂是美食家,吃得形神皆備,吃出興觀群怨、情趣盎然?!毕喱F(xiàn)和尚稱贊道。
“謫凡兄這般飲食至味,意味無窮,豈是那些極力搜奇豪奢的饕餮之徒所能領(lǐng)悟之美?”朱萬侍贊不絕口。
李仙侶隨朱萬侍和相現(xiàn)和尚游覽全寺,窘于時間緊迫,不得已囫圇吞棗、走馬觀花。
“界構(gòu)住持在否?”朱萬侍立于方丈室門口,見房門緊閉,期待熟悉身影出現(xiàn)。
“師父正閉關(guān),寺中事務(wù)由我處理。御史公子若想見,待我通報一聲。”
“不用,不打擾界構(gòu)住持矣!”朱萬侍轉(zhuǎn)身往回走。
李仙侶卻見方丈室中隱約傳出赤色幽光,不知是為何物,眨眼再看,幽光又消失不見,便沒作細想。
“轎子已備好,兩位大人可隨時上山。”相現(xiàn)和尚指向大門口外朱紅色轎子,比一般人家轎子要氣派很多。
“坐轎子?我們上山還坐轎子?”李仙侶此生尚未坐過轎子,這大戶人家爬山都還需坐轎?
李仙侶心中忐忑,覺得坐轎子爬山是多此一舉,但又很想嘗試下坐轎子。
相現(xiàn)和尚道:“山背有善使辟邪劍法之妖人,特派天魁、天罡、天機、天閑四武僧護送大人前去。”
“謫凡兄,和尚說得對!這山路崎嶇,倘若遇土匪之流……”朱萬侍言至此,故意降低音量道:“此抬轎工錢已施舍。智者寺上下僧人一百單八,總要給武僧一口飯吃?!?p> 李仙侶看向四個轎夫,皆為身體壯碩之大漢。
“武僧以食肉養(yǎng)身……”朱萬侍湊近李仙侶耳語道。
“和尚亦能吃肉?”李仙侶心想,頓頓食肉尚非自家財力可承受。
朱萬侍手扶李仙侶肩膀,轉(zhuǎn)身說道:“規(guī)矩唯吃飽穿暖后之消遣耳!武僧第一要務(wù)乃看寺護院、懲惡揚善、保家衛(wèi)國。食素之舉,唯得道高僧現(xiàn)身說法、感化世人之態(tài)度?!?p> “世人多被世間現(xiàn)象所蒙蔽,末能理解佛法的深刻內(nèi)涵,卻只將寺廟當(dāng)作迷信許愿場所耳!”相現(xiàn)和尚為兩人送別,說道:“貧僧法號相現(xiàn),意為用主觀想法,看清現(xiàn)象之本?!?p> 李仙侶重新審視眼前朱萬侍,得知高官貴族后裔待世與常人不同,頗有高度,便半推半就朝轎子走去,問道:“賢弟,你對世界竟有如此感悟,為何還未成家?”
“城中美艷女子多數(shù)已被我伯叔舅兄所收。我此次上山,亦是想探尋山中不帶脂粉之純色女子?!敝烊f侍言畢,狡黠笑之,一頭鉆進轎子。
李仙侶微頷之,在武僧?dāng)v扶下進轎,觀山隨即念誦:
遠策追夙心,靈山協(xié)久要。
天倪臨紫闕,地道通丹竅。
未乘琴高鯉,且縱嚴陵釣。
若蒙羽駕迎,得奉金書召。
高馳入閶闔,方睹靈妃笑。
——南朝齊·沈約《游金華山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