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章:陶侃搬磚/書圣王羲之
?。牐犔召┌岽u:
祖逖死后,東晉王朝連續(xù)發(fā)生幾次內(nèi)亂。晉元帝想削弱王氏的勢力,王敦一怒之下,起兵攻進了健康,殺了一批反對他的大臣。到了元帝的兒子晉明帝即位后,王敦又一次攻打健康,結(jié)果以失敗告終,他不久也病死了。后來晉成帝(明帝的兒子)在位時,歷陽(今安徽和縣)鎮(zhèn)將蘇峻起兵反叛,攻進了健康。東晉朝廷派荊州刺史陶侃出兵平叛,花了兩年時間,才把蘇峻的叛亂平定了。
陶侃原是王敦的部下。后來陶侃立了戰(zhàn)功,做了荊州刺史。有人妒忌他,在王敦面前說他壞話。王敦把他調(diào)離到廣州。那時候,廣州是很偏僻的地方,調(diào)到廣州等于是降了他的職。
陶侃到了廣州,并沒有灰心。他每天早晨把100塊磚頭從書房里搬到房外;到了晚上,又把磚頭搬運到屋里。每天都這樣做,別人看了感到很奇怪,忍不住問他這是做什么。
陶侃說:“我雖然身在南方,但心里一刻都沒有忘記收復(fù)中原。如果閑散慣了,將來國家一旦需要我出力,怎么能擔(dān)當?shù)昧酥厝文??所以,我每天借這個鍛煉身體?!?p>王敦死后,東晉朝廷把陶侃提升為征西大將軍兼荊州刺史。荊州的百姓聽到陶侃回來,都跑出來歡迎他。
雖然提升了官職,可陶侃還是謹慎小心。荊州衙門里大大小小的事情,他都要親自過問,從來不放松。
他手下的一些官吏,經(jīng)常喝酒賭博,因此而耽誤了公事。陶侃知道后,非常生氣,他吩咐人把酒器和賭具全都沒收并毀掉,還鞭打了那些官吏。從這以后,誰都不敢再賭博喝酒了。
有一天,陶侃到郊外去巡視,看到一個過路人一邊走,一邊隨手摘了一把沒有成熟的稻穗,拿在手里玩弄。陶侃馬上命令兵士把這個人捆綁起來,狠狠地打了一頓。
人們聽說刺史這樣愛護莊稼,種田就更有勁了。荊州地方也漸漸富裕起來。
陶侃一生帶了41年的兵,由于他執(zhí)法嚴明,公正無私,大家都很佩服他。在他管轄的地區(qū),社會秩序竟然,真做到了夜不閉戶,路不拾遺!
咸和九年(公元334年),陶侃告老還鄉(xiāng),途中病逝于樊溪。陶侃不僅忠順勤謹,為什么官清廉,而且文采極佳。他“喜文辭,行文如流”,名篇《祖國賦》、《遜位表》,著有文集二卷行世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書圣王羲之:
在東晉時期,王氏是門第高貴的士族,當時有“王馬共天下”的說法。在王氏家族中,出了一個大書法家,他就是王羲之。
王羲之從小酷愛書法,七歲時就開始練習(xí)寫字。傳說他在走路、休息的時候,也用手指比劃著練字,仔細揣摩字體的結(jié)構(gòu)和筆法,心里想著,手指在自己身上一橫一豎、一筆一劃地比劃著。日子長了,衣服都被他劃破了。他每天寫完了字,總是要到自己門前的池塘里去洗涮毛筆和硯臺,久而久之,池塘里的水都變成黑色的了。
由于王羲之長期勤學(xué)苦練,他的書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。誰能得到他的字,就像獲得珍寶一樣。據(jù)說,出陰地方有個道士很喜歡王羲之的書法,想請王羲之給寫一本《道德經(jīng)》。可是他知道王羲之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(jīng)書。后來,他聽說王羲之最喜歡白鵝,常常摹仿鵝掌劃水的動作來鍛煉手腕,以便運起筆來更加強勁而靈活。于是他就買了幾只小白鵝,精心喂養(yǎng)。幾個月以后,鵝長大了,全身羽毛豐滿,非常可愛。道士故意把鵝放在王羲之時常經(jīng)過的地方。一天,王羲之經(jīng)過那里,看見這些羽毛潔白,姿態(tài)美麗的白鵝后,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歡,就向道士提出要買下這一群鵝。道士說:“鵝是不賣的,不過,如果你能給我寫一本《道德經(jīng)》,我就把這群鵝贈送給你?!蓖豸酥敛华q豫地答應(yīng)了,當場寫好了一本《道德經(jīng)》,交給了道士,帶走了這群鵝。
王羲之出生在東晉大族士家,本來可以平步青云,做很大的官,可他喜歡逍遙自在,不愿做官。后來,揚州刺史殷浩與他關(guān)系很好,寫信勸他出來,他才任職會稽內(nèi)史。到那里做官,主要還是因為會稽的風(fēng)景秀麗,可以娛人性情。王羲之曾經(jīng)與謝安、孫綽等著名文人到會稽山陰(今浙江紹興)的蘭亭舉行宴會。這些文人在蘭亭會上乘興作詩,共得詩37首,編成《蘭亭集》。王羲之也在酒酣耳熱之時,當場揮筆,為詩集作序,寫成《蘭亭集序》。這篇作品共有28行、324字,它的章法渾然一體,筆法粗細多變,字形疏密相摻,全篇“遒媚勁健,絕代所無”,連墨氣也忽濃忽淡,最能體現(xiàn)王羲之書法的最高境界。全篇二十幾個“之”字,字字不同,每個字有每個字的寫法,筆法千變?nèi)f化,令后人嘆為觀止。
關(guān)于《蘭亭集序》有很多有趣的故事。古人每年三月初三,為求消災(zāi)除兇,到水邊嬉游,稱為修禊。東晉永和九年(公元353年)三月初三,王羲之和當時的名士謝安、孫綽、許詢、支遁等42人來到這里修禊,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詩歌會。一群文人雅士置身于崇山峻嶺、茂林修竹之中,眾皆列坐曲水兩側(cè),將酒觴置于清流之上任其漂流,停在誰的前面,誰就即興賦詩,否則罰酒。據(jù)記載,在當時參與其會的42人當中,11人各賦詩2首。9歲的王獻之等16人拾句不成,各罰酒3觴。王羲之將37首詩匯集起來,編成一本集子,并借酒興寫了一篇序文,這就是著名的“天下第一行書”《蘭亭集序》。傳說王羲之以后曾多次書寫《蘭亭集序》都不能達到原來的境界,這不僅驗證了藝術(shù)珍品需要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才可造就,也表明了酒的神力和作用。
《蘭亭集序》傳到王羲之的后代智永時,由于智永出家當了和尚,臨終時將它傳給弟子辯才。辯才擅長書畫,將《蘭亭集序》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。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遍求蘭亭真本,終于了解到它的藏處,于是想方設(shè)想謀取,但辯才始終不透露真情。唐太宗無奈,便派御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(shè)計騙取真跡。
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,帶著二王(即王羲之和王獻之)的一些雜帖拜訪辯才,同他交了朋友。兩人經(jīng)常飲酒賦詩,評論二王書畫,在酒酣耳熱之時,辯才終于透露出他藏有《蘭亭集序》的真本。辯才將蕭翼視為“好友”從而失去了警覺,將蘭亭真跡置于桌案之上,不再放回梁間暗檻。終于有一天蕭翼得知辯才外出,便潛入僧房盜走了蘭亭真跡。蕭翼偷走蘭亭真跡后,來到地方官處,命令地方官傳辯才來叩見朝廷御史。辯才到后,蕭翼對他說明自己乃是奉圣旨來取蘭亭真跡的,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到手,特意喚他來告別。辯才聽后,氣昏在地,驚悸痛惜而死。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后,令人摹刻翻拓,賜給他的皇子近臣,他臨終時又將《蘭亭集序》作為陪葬品埋入昭陵。從此這“天下第一行書”長埋地下,人們再也看不到他的真面目了。而后世流傳的都是歷代書法家的摹仿之作,難怪詩人陸游詩曰:“繭紙藏昭陵,千載不復(fù)見”,為此嘆息不已。
王羲之的作品雖然都遺失了,但他的書法對后世有著深遠影響,唐代歐陽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薛稷、顏真卿、柳公權(quán),五代楊凝式,宋代蘇軾、黃庭堅、米芾、蔡襄,元代趙孟頫,明代董其昌,歷代書學(xué)名家無不學(xué)習(xí)他。清代雖以碑學(xué)打破帖學(xué)的范圍,但王羲之的書圣地位仍未動搖。他的行書藝術(shù)成為后世無法攀越的高峰,世代名家巨子通過比較、揣摩,無不心悅誠服,推崇備至。